課程結構

本指引建基於共同課程架構的理念,課程擴展至包括九個學習範疇,即聽、說、讀、寫、文學、中華文化、品德情意、語文自學及思維。指引亦會就學生不同年齡、心智發展,建議不同的語文學習內容,及提供不同的學習目標規劃,讓教師可以掌握學習者的進展,從而設計教學及評估方案,並為學習者安排完整、系統及策略性的學與教方案,讓學習者經歷有意義和促進成長的學習。

聆聽範疇

  • 發展聽覺記憶,例如:聽到自己名字時有回應、對聲音、字詞、句子等有適當的反應;
  • 聆聽與日常生活經驗有關的事物,掌握內容大意;
  • 發展聆聽理解能力(例如:從單詞至結構較複雜的句子;從講者談話的速度、音調或語氣理解說話內容等),理解和學習在日常社交對話和溝通時,應有的態度和禮貌等;
  • 能從不同媒體(例如:電話、電視)中獲取資訊,聆聽及理解日常生活的宣佈及廣播(例如:交通和天氣的報告),有助獨自外出活動。

說話範疇

  • 發展口肌能力,支援說話的發展,發出聲音和字詞;用非語言的表達方式,例如運用合適的面部表情,表達不同的意思(如:呼喚、要求、拒絕、回應、提問等);
  • 運用恰當的字詞、語氣、表情,有條理地用說話表達思想。在不同場合調整說話的聲量,運用恰當的詞彙等;
  • 朗讀或背誦文學作品(例如:詩歌、文章等);
  • 掌握接聽電話、打電話、向別人留口訊等非面對面的談話技巧。

閱讀範疇

  • 理解圖意以應付日常生活所需,利用圖片,表達自己的意願、感受和思想。隨着智能及心智的發展,提升理解及運用抽象符號的層次和能力,循序漸進,從單字或單圖至運用數幅圖片,連成句子;
  • 從讀圖進展至閱讀文字符號,認識部件和部首,分析漢字的結構,認識漢字的形、音、義和相關概念;
  • 學習字、詞、句子、篇章等,文字理解應為最終的學習目標;
  • 學習掌握各種閱讀策略和方法(如: 精讀、略讀、朗讀、默讀、瀏覽、主題閱讀法等),在閱讀的過程中,掌握不同環節的要求(如: 找出中心句、關鍵詞等),並學懂如何解決問題。

寫作範疇

  • 加強手眼協調;練習執筆,認識筆畫/次序,正確書寫;
  • 寫作各種句子和各項題型,例如句式填充、聯句、句式仿作、擴張句子、及造句等;
  • 利用六何法、腦圖或其他圖表上的資料幫助組織文章內容;
  • 按自己的能力,用圖畫或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,或進行故事創作等活動。

「文學」範疇

  • 透過文學的學習,感受語文的美感,從作品的情意中感應人與人,人與物之間的真、善、美。

「中華文化」範疇

  • 認識文化有利溝通和承傳,語文學習材料多蘊含豐富文化元素,文化學習和語文學習可同時進行。

「品德情意」範疇﹕

  • 語文是思想感情的載體,思想感情的增潤也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。透過中國語文的學習陶冶學生的性情,培養品德。

「思維」範疇﹕

  • 語文運用以思維為基礎。提高語文能力,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素質,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。

「語文自學」範疇﹕

  • 突破課堂語文學習的限制,全方位學習,增進語文學習的深度與廣度,作終身學習的基礎。